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科教新闻]构建教育资源聚合平台 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发布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2019-01/总第274期

阅读数0

201901xw2-1.jpg

2018年11月26日,《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在2018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发布(报告全文可登录协会网站查阅、下载)。

调研工作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业委员会与艾瑞咨询共同开展。调研主要梳理了国外在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相关举措,抽取了国内18个省市地区25所中小学698位学生、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12位教育管理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人员和人工智能科研人员进行访谈,研究分析了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中学生、教师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中国青辅协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委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蕴红教授发布了调研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意愿普遍比较强烈,91.7%的学生表示希望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对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素质、感受乐趣充满期待;学生以自发性了解为主(83%),高于教师教授的比例(56.6%)。受调研的学生中8成左右的学生表示对人工智能概念有所了解,但多数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多依靠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停留在感性和具象的水平,对于实际生活中人机互动性强的事物或功能有比较好的辨识度,如能够和人对话的机器人、自动驾驶、语音空调等,但难以辨识指纹门锁、微博首页推荐和图片搜索的抽象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78.9%的教师肯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价值,认为人工智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59.8%),有助于学生未来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49.2%)。教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解相对宽泛,认为编程、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创客教育、STEAM教育都属于其范畴。教师对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思路设想比较统一,认为小学应以培养兴趣为主,中学阶段再开始加深认知和思维的培养;小学和初中以了解应用场景和基本概念为主,高中以后考虑比较深入的开发设计与算法学习。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贯穿小学到高中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标准和评价机制,应处理好与现有学科教育的关系;缺乏系统的教师培养、培训保障支持机制,专业师资不足是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最大痛点。调研发现,科技场馆、科技企业的参观及科技比赛等校外活动经历是影响学生人工智能认知水平的因素,而中小学生在校外科技类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仍有提升的空间。校外科技教育资源、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学习对接不足。

关于如何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王蕴红指出,由于人工智能涉及多门学科,现有的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可以是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内容基础和教学载体。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要以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科技教师培养和培训应比设备设施资源优先发展,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支持保障机制,培养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卓越教师,让更多胜任的专业科技教师在校内外教育中发挥作用。国家应尽快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系统性政策制定工作,建立全方位、可操作的指导和保障政策体系,全面涵盖宏观指导、标准、师资培养培训政策和指南、财政支持及社会资源调动等方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仅着眼于校内资源的建设,还通过跨部门协作和社会组织有效调动、利用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加强跨部门协作的顶层设计,构建以社会组织为枢纽的教育资源聚合平台,是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重要举措。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