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科教新闻]凝聚力量 找准方向 开启新征程 续写新篇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圆满落幕

本刊编辑部综合

2019-08/总第281期

阅读数0

微信图片_20190815205355.jpg

7月25日下午,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委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澳门大学圆满落幕。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35个代表队和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领队、专家、媒体等共1 600余人参加闭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澳门特区政府代理行政长官梁维特分别在闭幕式上讲话和致辞。
万钢指出,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事业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找准目标方向,在接续奋斗中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希望同学们永葆对科学的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之路上勇敢前行;广大科技辅导员坚定初心,做好青少年追求科学梦想的领路人;各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社会各界同心携手,共同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活动再上新台阶;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朋友们在大赛的舞台上收获成长,在科学探索之路上展翅翱翔。
本届大赛评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在闭幕式上作评审工作报告。本届大赛共评选出国内外青少年项目一等奖71项、二等奖163项、三等奖226项;科技辅导员项目一等奖29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92项,“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奖10人。为提升大赛国际化水平,本届大赛首次在“中国科协主席奖”增加1个获奖名额,颁发给最优秀的国际青少年创新项目。万钢为本届大赛最高奖项“中国科协主席奖”的4名获奖者颁奖,他们分别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付愉、澳门培正中学的刘昭朗、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梁天昊和来自瑞典的Charles Alexander Maddock。
本届大赛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渠道有13项入围终评阶段,最终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以及各类专项奖6项,另有2名教师获得“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奖。此外,在7月24日晚举行的专项奖颁奖典礼上揭晓了26项由大赛组委会、公益基金会、高校、科技企业、国外青少年科技组织等设立的专项奖评选结果。我刊设立的《中国科技教育》杂志专项奖由来自广西的李玉华,北京的周思源、岳颖、姚峰,辽宁的杨晓峰,澳门的林炎龙、林启兴,上海的夏曼华,香港的彭汉辉和江苏的张军10位老师获得,他们将获得每人2 000元人民币的奖金和2019年《中国科技教育》杂志1套。

微信图片_20190816160943.jpg

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时6天,大赛期间还开展了包括2019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中国科协主席与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少年见面会等多项科技人文交流活动。
中国科协主席与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少年见面会
7月25日,万钢在澳门大学与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海峡两岸和港澳青少年代表面对面进行交流,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港澳台地区的近40名中小学生参加。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以及中国科协交流部、青少年科技中心,澳门科技委员会,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等大赛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出席了见面会。见面会由澳门培正中学科技辅导员闵好年主持。
见面会以“创新启航,筑梦青春”为主题,万钢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并对大家提出的树立人生理想、科研人员责任与品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传承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和互动交流。万钢语言风趣幽默,态度和蔼可亲,同学们争相提问,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交流广泛深入。
万钢寄语参赛青少年立志做未来的强者、未来国家的贡献者和未来的科学家,要虚心好学,求真务实,团结协作,胸怀祖国,勇于探究,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为科学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推动国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和使命。
2019科学教育国际论坛
7月22日下午,2019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澳门大学举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马志毅,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局长老柏生,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许敖敖和澳门大学副校长葛伟出席。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主持。

微信图片_20190816160738.jpg

此次论坛主题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怀进鹏在致辞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今天的青少年置身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科技变革的趋势及其对科学教育的深刻影响,与时代偕行,应时代之变,思考科学教育,变革科学教育。要深入思考和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断完善科学教育体系,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国际交流,提高国际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介绍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英才计划,分享了中国对爱好科学的优秀高中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做法和经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原理事长冲村宪树介绍了JST长期以来推进中日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培养亚洲青少年创新人才的举措。美国科学教育协会候任主席Elizabeth Allan教授、德国Falling Walls基金会全球网络主任Naveed Syed,以色列希伯来大学青年部主任Osnat Cohen分别作了“美国科学教育协会:支持科学·支持教学”“科学传播是积极变革的动力”和“以色列培养未来科学家、发明家的模式”的报告,介绍了各自国家在开展科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科技教师、优秀中小学校长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参加了论坛。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