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博物馆里的“老师”金淼:馆校合作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李 荔 刘 昭

2020-01/总第286期

阅读数4

一头精致的发簪盘发尽显优雅气质,一袭立领白衣衬衫尽显高挑干练——初见金淼,我们选择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里。她在这里已工作了15年,是这里的副研究馆员,是北京自然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负责人,还是“环球自然日”北京赛区负责人。

她连续8年作为环球自然日北京赛区负责人,连续7年作为核心成员组织开展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连续10年组织参与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自然与生命探索奖”的评审工作。

202001ZT2-1.jpg

环球自然日厦门赛区巡视评审会

202001ZT2-6.jpg

环球自然日比赛现场

金淼最拿手的就是馆校合作,她总是喜欢“脚踩两只船”,一脚踩在自然博物馆里,另一只脚跨到学校。她经常花大量时间和老师聊天,到学生课堂上聆听诉求。她形容自己是博物馆系统中跟学校直接接触最多的人,也是一个对学校教育理解相对较多的博物馆从业者。

如今,金淼想做一件“大事”,她想让教育系统认可社会教育资源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她希望学校能把一部分学习、实践和研究放到博物馆等社会教育资源中开展,让馆内更多优质内容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中。她的这一课题,已被列入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类课题。

不了解不熟悉才要去

2001年,金淼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而在此前,作为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孩子,她根本没进过博物馆。当时,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后都去学校当老师了,而金淼则从事了自己从没接触过的职业。

她说,其实在毕业前实习的时候,她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比起教师,博物馆的工作相对活跃,而且范围更广,可以借助展厅非常多的教育资源,开展多样的教学内容,这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可以为她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博物馆。

2004年7月,她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之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不仅为青少年服务,而且还面向全社会。由于她的本科专业是生物教育,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因此刚一到博物馆就接手了馆内公共教育服务的工作。青少年是北京自然博物馆主要受众人群之一,她就围绕着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开展和设计了很多教育活动。

金淼说,当年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公众素养等各个方面,和目前环境不太一样,人们对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普遍认知度还不高,而大多数博物馆相对更重视收藏、科学研究,博物馆内公共教育服务工作,是一个相对偏门或者冷门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们只是做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常规活动,如科普讲座、展厅讲解等教育内容。

然而,就在2008年,全国大部分博物馆开始免费对外开放,也随着之后教育制度的改革,《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提出,以及《博物馆条例》的颁布等,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作为从业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学生,或者亲子家庭开始走进博物馆学习、社交、休闲娱乐。馆内的观众量逐年提升,而金淼也希望能给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观感受和教育内容。她们除了精心设计展厅外,也开始在博物馆内做一些教育项目,研究观众特征,并在后期又做了很多细分的工作,比如开始为学校、为社区、为亲子提供不同的服务,并细分出不同的类别。

作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社会大课堂”工作负责人、馆校合作工作负责人,金淼的日常工作除了常规开展馆内的馆校合作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入校活动、市区级教师教研活动外,还组织开展或参与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小课堂、博物馆奇妙夜、科普舞台剧等精彩多样的教育活动。

用时间发现孩子们的需求

在15年里,让金淼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面向未成年人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小课堂。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低龄(5〜8岁)孩子的科普活动,科普小课堂自2009年5月2日开办以来,每个月1个主题,每个周六和周日的中午,金淼都会在自然博物馆等待一拨又一拨不同的学生和家长。

202001ZT2-5.jpg

科普小课堂

金淼说,此前她们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对家长的指导往往做得不好,他们只顾着拍照、游玩。同时,由于人员有限,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也不能完全跟得上,所以想举办这样一个长期的活动,让参观观众除了能接触到博物馆的“物”,也就是展品以外,还可以接触到博物馆里的“人”,让喜欢博物馆、经常走进博物馆的孩子们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那段时间,她除了跟身体和时间抗争外,更大的工作挑战是“如何才能吸引孩子们不断、重复地走进来”。

她非常清醒地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尤为关键。因为科学兴趣是他们后期学习,对各种社会资源利用的切入点。如果问题太深奥,或者知识太难学不懂,那么他们就会和科学有距离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期继续学习的兴趣。

金淼认为,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小课堂是以5〜8岁低龄儿童为主要受众对象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已经具备了浅显的知识背景,对“会动”的物体和色彩艳丽的物体具有浓厚的兴趣。小课堂的内容选择通常以他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或植物为主要介绍点,如蒲公英、蝴蝶、宠物等,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将在自然博物馆中参加教育活动的收获与现实生活相对接,加深印象,形成印记。此外,小课堂的“包装”也很重要。比如教师服装的选择、手势和肢体语言的应用,以及现场情绪的控制都会对活动的现场效果产生影响。

202001ZT2-3.jpg

在2006年“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上,金淼为观众作讲解

为此,金淼一直都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反思。金淼说,科技场馆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非正规教育场所,可提供多种教育活动,比如展览、讲座、夏令营、培训等,都是对正规教育的补充。与校内开展的正规教育相比,科普小课堂没有固定的执行模式,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不需要强制性的学习过程,易被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接受。后来,认识到馆内教育的多个优势后,她和同事以此为契机,开始陆续给初中段、高中段学生开展多样的科普活动。

“用时间发现孩子的需求。”这是金淼至今仍受用的箴言。如今,为了更好地深入学校,了解教师和孩子们的需求,她大部分时间不是去参加学校教研会,去学校听课,就是去熟悉教材,给教师作培训,甚至到学生的课堂上旁听,现场聆听孩子们的声音。如今,金淼跟很多同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教育一线作好前期积累。

她说,如今社会上很多研学,包括很多综合实践课程的重点推出和强化,为她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她们现在遇到的契机和机遇。她希望有更多的学校、教师能走出以前固有的套路,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教育资源。而作为博物馆人,她们要再往前走一步,做好衔接,让教师和学校能发现她们的教育资源和优势。

馆校合作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2007年,金淼开始逐步转移到和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馆校合作。比如一些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对教师的培训,开设学生的一些兴趣班,以及一些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等工作。

金淼说,起初馆校合作都会聚焦在学生的春(秋)游。学校组织大批学生利用春季或者秋季走出学校,到博物馆参观游玩。但是后来她们发现,像博物馆这类优质的社会资源具备很多可以供学生学习、供学校教师课程延伸等方面的教育资源。

如今已在馆校合作上摸索15年之久的金淼,对此有最深入的理解。她说,博物馆和学校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且我们有相似的学科内容。自然博物馆集中在自然科学,对接到学校就是小学的科学课程和中学的生物学课程,这为彼此合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而不同点则让彼此自带光芒,且互为支撑。”金淼认为,无论是博物馆或是科普场馆,都将是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馆内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这也是他们正在做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说,学校是根本,博物馆作为一类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支撑。学校能很好完成的部分,大可不必舟车劳顿,费时费力费资金,甚至调课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其实,博物馆和学校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博物馆开展教学工作的优势。比如博物馆的展厅中,可以实现多学科或者是学科中单一问题的多角度联系。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到种子的萌发、花的结构,但是到了博物馆植物展厅,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的一生。到馆内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单一的知识点在一个展厅中进行系统化地串联,形成一个线、一个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让他们理解整个植物界这个大的概念。

不仅如此,博物馆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展厅中的多种标本、模型、多媒体视频等展示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并能站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感受它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博物馆中的教育活动形式非常多样化,她们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形式,活动教室的课程、展厅中的讲解,甚至还可以带领学生做很多实验。在那里,可以不受学校教材的条条框框限制,完全是开放性的学习。

202001ZT2-7.jpg

2018年馆校合作课程,金淼给孩子们上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了社会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作用。近些年来,结合学生到自然博物馆中参与社会实践、研学活动等契机,借助场馆中的教育资源,设定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实施过程,组织生物学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以“生命演化的证据”系列内容为例:孩子们到博物馆中用手触摸生命演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感受化石的特性,并通过展厅自主学习和分析,获取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化石,科学家能从化石中得到哪些科学信息等内容,在这样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对大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家的职业体验。

金淼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给相关从业者或者学校教师提供一个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全新视角。她们也想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让学生换个新的角度理解与科学直接相关的各类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最后,金淼吐露真言:现在各种高科技在辅助科技教育,但作为一名自然科学教育的从业者,她更希望能够将孩子们从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中追回到真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她说:“虽然我们可以通过VR、AR观察种子萌发,但是这些都远远不如让孩子们自己亲手种一颗种子,用视觉、触觉去了解、去观察。”与其坐在密闭的空间用高科技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如走向大自然感受真实的世界。高科技手段仅仅是一种技术,无法替代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