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历史上的丝路科技]汇聚千万里诸邦之大不同——汪大渊

陈 巍

2020-11/总第296期

阅读数1

1583821323(1).png

郑和下西洋可谓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后的辉煌,而这次壮举显然需要从几个方面提供必要的基础。首先,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这支人员规模近3万人的船队、他们的给养,以及随船携带的丰厚礼物。第二,明朝初年把数百户工匠从沿海各地调集到南京,组建龙江船厂,他们的娴熟技艺带来了宝船这样的古代技术奇迹。第三点就在于从唐朝开始数百年间,朝廷对海外贸易的开放政策让中国人积累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广泛了解。最后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这些知识不仅包括出海必需的洋流、风向、水文等航行经验,还提供了沿途各地的势力分布、风土人情、物产货用等信息——这无疑极有助于郑和达成中外友好往来的出使目的。

在前面专栏文章中,我们曾介绍过伊本·白图泰等阿拉伯旅行家对丝路沿途情况的记载。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也不遑多让,其中杰出代表当属生活在元朝晚期的汪大渊,他年轻时出洋周游20余国,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留下的翔实记载,不仅是我们今天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珍贵史料,即便在当时也堪称郑和船队的外交指南。

汪大渊画像.jpg

汪大渊画像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