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网文撷英]2020年12月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2020-12/总第297期

阅读数0

观   点

科学与科学精神

2020-11-27科普时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wzb/html/2020-11/27/content_458404.htm?div=-1

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科学不承认终极真理;科学主张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科学提倡怀疑、批判、不断进取的创意新精神。


诱发自主探究  改变课堂教学

2020-12-11科普时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wzb/html/2020-12/11/content_459307.htm?div=-1

国际学习科学与思维发展研究会主席蒂姆赛·斯提恩斯表示,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注重让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自主探究,不但符合学习科学的本质,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突破学科壁垒、接近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问题意识伴随教研全过程

2020-12-13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2/13/content_588089.htm?div=-1

开展教研工作,既要善于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课程实践,敏锐地发现问题,把握好关键问题,持续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善于启发教师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育教师养成主动反思实践的能力和习惯。


不要做只让学生“听话”的老师

2020-12-14蒲公英评论网

http://pgy.jyb.cn/rp/rp_detail.html?docid=788153839873167360

不少教师都只要求学生听话。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抑制孩子的思考与探究精神。只想让学生“听话”,要求学生顺从和盲从,与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互不相容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思   考

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手段

2020-11-22蒲公英评论网

http://pgy.jyb.cn/rp/rp_detail.html?docid=780164453055336448

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踏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正确轨道。评价要客观公正,切忌主观臆断、敷衍了事;评价要有针对性,避免对学生进行泛泛的评价;评价要有激励性,切忌以一成不变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要坚持全面性,防止认识偏差的干扰。


“跨科融合”是值得推广的的课改创新

2020-12-04蒲公英评论网

http://pgy.jyb.cn/user/ply_detail.html?docid=784356189747023872

“跨科融合”其实是对一线教师的新挑战,跨学科教研组、跨学科教师之间必须实现相互支持和有机融合,需要不同学科教师的聚合融合,更需要各学科教师互相支持、认真钻研,唯有抓住结合点和融合点,才能产生“聚核变”效应,达成最佳的课改成效。

为深度研学开发趣味教材

2020-12-09中国教师报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0-12/09/content_587900.htm?div=-1

研学旅行教材可以是一本记载旅行的故事书、一本解读研学的科普书,也可以是一本形式多样且能让学生参与互动、产生联想的“立体书”;既可以是围绕学科拓展学习的研学大纲,也可以是各具特性的校本教材。只有构建适合的有特色的研学教材,才能更好地让课堂学习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更好成长。


“试错权”既要“给”,更要“导”

2020-12-15蒲公英评论网

http://pgy.jyb.cn/rp/rp_detail.html?docid=788436068868296704

“试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尝试、探究,孩子可以发现错误、积累经验,从中寻找避免犯错误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惧怕错误的心理障碍,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唤醒孩子尝试新知识的冲动和激情。

  

异  域  传  真

非正式教育资源评价工具

2020-11-01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网站

https://strategies.org/products/ngss-informal-resource-review-tool

作为NASA科学公益项目的一部分,美国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开发了一套非正式教育资源评价工具,旨在确定非正式教育产品与《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的关联。创建本工具的初衷是针对非正式教育环境(博物馆、图书馆、科学俱乐部、校外或课外活动)中使用的教育活动或资源不符合NGSS设计和评估标准的问题。非正式教育产品可以关联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方面,还可以提供独特的机会,介绍科学思想和技能。该标准的设计结合了NGSS课程筛选要素与《非正式环境中学习科学:人、场所和追寻(2009年)》内容,为在独特的非正式环境和教学项目中注入新科学教育标准提供了指导。


2021年优秀青少年科普书单揭晓

2020-11-23美国科学教育协会网站

https://www.nsta.org/press-release/nsta-announces-2021-list-top-science-trade-books-k-12-students

美国科学教育协会(NSTA)与美国儿童图书理事会合作,发布了2021年度“优秀K-12青少年科普图书推荐书单”,包含2020年为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出版的最佳科学书籍。本活动起始于1973年,旨在帮助科学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成员获得支持科学学习的高质量书籍。NSTA主席Elizabeth Allan博士表示“科普书籍是儿童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引人入胜的故事、引人注目的人物和美丽的插图,这些将激励学生阅读”。由科学教育者和文学专业人士组成的书评小组成员从289份候选书单名册中挑选了35本书,获奖作品包括从秃鹰到镭的故事。评审小组使用的标准包括科学内容的数量,以清晰、准确和最新的方式展示材料,避免过于简化,使用数据支持宽泛的讲解,以及不受性别、族裔和社会经济偏见的影响等。评审委员会还考虑了预期受众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插图的准确性。

  

兴趣的成长型思维可以激发创新能力

2020-11-25优睿科网站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1/yc-agm112420.php

综合性思维,或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对于产生有效的、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当地和全球问题至关重要。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兴趣的成长型思维”可能会激发这种思维能力。研究发现,兴趣的成长型思维可以提高人们产生想法的倾向和能力,从而将他们已经建立的兴趣领域(如艺术领域)与外部领域(如科学领域)联系起来。例如在一项任务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结合他们大学的两个或多个现有的学院艺术或科学课程创建新的大学专业。研究小组在对他们产生的想法进行编码和分析后发现,与固定兴趣的人相比,拥有成长型思维兴趣的人更有可能在艺术和科学之间架起桥梁,开设新的专业。分析还揭示了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具有更高质量的整合理念。培养和强化这种思维需要时间和良好的环境。最终,这可能会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改变游戏规则的革新。


帮助青少年打开心理健康之门

2020-11-26美国e校园网站

https://www.eschoolnews.com/2020/11/26/helping-teens-open-up-about-their-mental-health/

帮助青少年解决重要问题的支持系统并不在他们的朋友圈内,他们需要家庭的联系应对低落、焦虑、惧怕失败等负面情绪。父母采用包括社会情绪能力学习(SEL)项目在内的正确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得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想要和孩子进行深入对话,父母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当与孩子接触时,必须在谈话中表现出完全的投入和坦诚。二是保持同理心。父母应当用同情的语气和孩子交流,但不要试图通过谈论自己的过去与孩子建立联系,要真正对他们的问题表现出兴趣。开放式谈话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感到被审问,而是作为盟友互相问候。避免挖苦,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三是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生活。当孩子开始交谈时,父母会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压力源,不要告诉他们应该或者不应该做什么,重要的是在言语之中蕴含道理。学校的社会情绪能力学习(SEL)项目让孩子们有机会敞开心扉,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分享思想的安全和熟悉的方式。


调   查

98.0%受访少年儿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20-12-10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20-12/10/nw.D110000zgqnb_20201210_1-10.htm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对7 881名6〜14岁少年儿童进行的“你心目中1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调查显示,在国家认同感的测量中,受访少年儿童得分达到9.78分(满分10分)。98.0%的受访少年儿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5.4%的受访少年儿童希望未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本栏目内容均取自互联网,旨在让读者了解当前国内外有关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栏目编辑将尽可能选取来自知名网站的链接,但互联网规模庞大、变化快速,我们无法保证这些链接今后不含非法内容,敬请读者提高防范、辨识意识。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