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匠心育人]“教育科学科研员”石毅:让科技教育在中原生根发芽

赵天宇

2021-03/总第300期

阅读数8

202103jx1-1.jpg

石毅从科技辅导员转变成了教育科学科研员,未来,他希望能通过先进的教育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河南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河南省是全国的生源大省之一,也是全国排名靠前的教育大省,更是未来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最具潜力的省份之一。如何让河南从教育大省变为教育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无疑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从普通中学成长起来的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石毅深知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石毅说,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科技教育没有捷径,只有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其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只有思维模式有了转变,青少年科技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蓬勃发展。在这方面,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并不容易的课程设计

石毅的“毅”是毅力的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郑州人,他骨子里就有河南人那种胆量过人、说话干脆、做事干练的风格,以及坚韧不拔的韧劲儿。

2006年,石毅大学毕业后到郑州市第42中学担任初中生物教师。同时,他成立了学校的生物学科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活动。但当时,郑州42中只是一所普通中学,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更多时候还停留在学生兴趣活动层面。

郑州作为一个内陆城市,虽然是省会,但接受青少年科技教育新理念的机会并不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始在郑州普遍实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石毅在教授生物学课程外,被安排教授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个机会也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青少年科技教育。  

2006年,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教育项目——英特尔求知计划开始在郑州落地推广。参与这个项目后,石毅第一次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21世纪学生科学素养”等教育理念,这也是他在传统教育培训中从未了解过的知识。

后来,石毅又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罗世平、程玉琳一起,辅导学生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因为是“跨界教学”,很多内容和知识他基本从零开始,和学生一起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用他的话说,最开始几届比赛,其实自己科技教师的身份并不明显,反而是师生间的磨合更加重要,也正是这种磨合,让学校的科技课程有了快速进步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在石毅的主导下,郑州市第42中学终于形成了完整的科技校本课程和科学教育社团活动。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相对规范,实施性、评价性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获得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而石毅也正式转行成为了一名科技辅导员。

其实,科技辅导员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位。石毅在工作过程中认识到,科技教师与传统的学科教师相比,除了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最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也不尽相同。“作为学科教师,主要是完成课标相应的任务,同时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而科技教师大多数都是以社团或者校本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没有固定模式,真正形成了教学相长。”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形的教材,以石毅本人为例,从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到实施课程,全部都由他自己完成,45分钟的课程常常要准备2〜3天。但在石毅看来,这也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业务和课程设计水平。


抓住兴趣点改变学生命运

从2010年开始,石毅连续10年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分别获得全国二、三等奖,河南省一、二等奖,郑州市一、二等奖等数十个奖项。作为一所普通中学,这样的成绩可谓来之不易,也让42中成为了机器人比赛中的一匹黑马。石毅也连续8年被评为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辅导教练员。

谈及成功的原因,石毅谦虚地表示,自己带队还没有拿过全国一等奖,这对于如今已经转行做教育科研人员的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当中,真正挖掘学生的兴趣或潜力,用传统的“成绩论”其实是行不通的。

石毅回忆,有一年春天,7年级的一位班主任“送”来一位赵姓同学,虽然刚上初中,但从赵同学桀骜不驯的眼神当中,石毅感觉到这孩子可能“有些与众不同”。

果不其然,班主任告诉石毅,因为对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时坐不住,目前赵同学的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坐也坐不住,学也学不进,考试不及格,放在特殊位置也不管用,但就是喜欢玩电脑,自己说会编程。”班主任向石毅求救:“既然他这么喜欢电脑,要不你帮我管管他?”

于是,石毅“接管”了这位“差生”。和赵同学沟通以后,石毅了解到,因为爱玩游戏,他其实很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了,对于程序语言的了解也远高于同龄人,甚至可以说有些天赋。

接下来的暑假里,石毅耐心地教授起赵同学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同时也帮助他补习落下的文化课内容。出人意料的是,平时上课无法认真听讲超过10分钟的赵同学,操作起机器人编程等内容,却可以专心致志地研究两三个小时,甚至在远程比赛的时候,坐在电脑前1天,连午饭都忘了吃。

那个秋天,赵同学代表郑州市第42中参加了全国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升入中学1年多以来,他的脸上第一次浮现了骄傲的笑容,也让平时对他颇有微词的班主任刮目相看。因为机器人比赛,他重拾了自信,8年级以后,赵同学的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不再是那个让教师头疼不已的落后生。

“抓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让它无限放大,那么就有可能改变他一生。”石毅说,如果当时没有班主任的引荐,没有科技教育、机器人社团这样的平台,没有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赵同学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甚至能否念完初中都有很大的问题。“润物细无声,也许这就是科技教育的意义与力量。”


让科技教育在中原生根发芽

其实,在郑州市第42中学提起科技教育,就不能不提已经退休的邢校长。石毅说,这位在42中工作10年的老校长,在科技教育、创客教育尚未大力推广之前,对学校的科技教育就非常重视。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坚定地支持并开展机器人教育,向教育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可大都被否决了。但老校长并没有放弃,甚至亲自到有关部门说明情况,2010年这笔资金终于申请下来,学校也终于有了开展机器人教育的“第一桶金”。虽然只有5万元,但作为一个普通初中学校,石毅还是用“雪中送炭”形容这笔拨款。“我们白手起家,用5万元买了第1批机器人器材。能在最艰难的时候挺下来,这些都离不开邢校长的支持与鼓励,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42中后来在机器人教育、科技教育、创客教育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2015年,是郑州市第42中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于校长努力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42中正式发展成为郑州一中教育集团42中校区,实现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在科技教育方面,有了重点学校的帮助与支持,学校也告别了之前“孤军奋战”的状态,教学质量和内容有了创新性的突破。2016年因工作需要,通过公开选调,石毅离开了原来的教师岗位,来到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了一名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但在工作之余,他依然会到学校兼职担任科技辅导员。对于他而言,这份职业已经成为难以割舍的“使命”与“情怀”。

另一方面,尽管如今已经从讲台走到幕后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石毅仍然时刻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动向。石毅坦言,河南省是生源大省,但却不是科技教育大省,究其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科技教育政策不完善是重要的原因。例如郑州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创客教育,但在豫东、豫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农村学校的科技教育课还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差距非常明显。

要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石毅认为,改变思路相当重要。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意识到,科技教育、创客教育并非传统的“课外班”,也不是学科教学的“锦上添花”,而是有益于学生思维意识与思考习惯培养的课程,与今后生活、工作都息息相关。

在政策层面上,目前石毅和研究所的相关团队也做了不少研究性工作。“后续我们会组建相关专家研究团队,并申请相关建言献策研究项目,向各级政府提供决策研究成果,促进全省科技辅导员队伍业务建设,以及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和相关政策的全面提升与完善,最终让青少年科技教育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