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沈鸿、乐天宇

王渝生

2021-03/总第300期

阅读数1

边区工业之父  新中国机械工业卓越领导人

发展农业经济  开发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先锋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延安的科学光辉引领了陕甘宁边区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也照亮了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道路。

说到技术创新,除了前文提到的李强,我们再介绍一位,当年延安的工程技术人员沈鸿(1906.5.19—1998.5.20)。他是中国机械工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拥党爱党的典范,被称为“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被誉为“多方面的、终生的工程师”。

图1.沈鸿(1906.5.19-1998.5.20).jpg

沈鸿(1906.5.19—1998.5.20)


幼年沈鸿就聪颖过人,但因家境困顿,只读了4年小学就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开始了学徒生涯。几年后,沈鸿怀着成为中国爱迪生的梦想,创办了一家五金厂,亲手设计制造了“利用”牌4芯弹子锁,一上市就打败了美国洋锁,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聪明的沈鸿不仅能够制造锁,还能修理汽车、摆弄汽车零件,他还想开办一家汽车厂。但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他的梦想破灭了。1938年,沈鸿带上自己的7个徒弟,10台车床、钻床、铣床、刨床等母机,电动机、发电机等9部设备,千分尺等47种194件工具,131支钻头和一些其他工具,历经千辛万苦,从上海经西安抵达延安。

当毛泽东听说有位上海老板带着人员和设备投奔延安,填补了当时一穷二白的延安机械军工后,就单独约见了沈鸿,对他大加赞赏。国民党将领张治中访问延安时,毛泽东专门陪同他观看了沈鸿发明的马背工厂。

以这些设备为起步,沈鸿等人在1935年由刘志丹等人创立的陕北红军兵工厂的基础上,开始制造一些适合边区条件的、易于搬迁的新型“母机”,并用这些“母机”制造出了各种机器,如印刷厂使用的油墨机、造纸厂使用的造纸机、制药厂使用的压片机、煤油厂使用的炼油设备等,还设计生产了延安第一台造币机。现代工业文明的星星火种,在宝塔山下渐成燎原之势。

沈鸿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机械厂(兵工厂)总工程师,他每天最少工作12个小时,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在其后8年时间里,沈鸿与工人们共同设计制造了生产军火的各种成套设备,共计134种型号、数百台(套),还为石油、印刷、玻璃、肥皂等13家工厂提供了许多成套设备和重要部件。

毛泽东曾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对沈鸿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有工业家沈鸿先生自愿以其私有的10部机器迁来边区,为八路军服务,沈先生亦来边区工作。从这时起,又有许多科学技术人员先后来边区工作,使得边区聚集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作为建立工业的指导力量。”

1942年,沈鸿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军工局特等劳模。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了“无限忠诚”奖状,并称他为边区“工业之父”。

1944年,沈鸿设计了生产效率较高的翻砂、机加工一条龙生产75、82迫击炮弹的专用设备,并逐步建成迫击炮弹厂。此外,沈鸿与钱志道合作,研制出一整套火药生产线设备,由延安陶瓷厂研制供应各种耐酸陶瓷,从而建立了火炸药化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沈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总设计师。他还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等大型工具书,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沈鸿在《机械工人》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并题词  2.jpg

沈鸿在《机械工人》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并题词


图3.沈鸿在《机械工人》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并题词.jpg

沈鸿在《机械工人》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并题词


晚年的沈鸿依旧耕读不辍,直至1998年逝世。他将自己一生全部积蓄20万元捐赠给国家,希望用于表彰奖励优秀机械技工、教师和机械技工教育优秀成果。对于唯一的儿子,他说:“我不把钱留给你,你要自强、自立、自食其力。”

除了发展工业和技术,延安的科技工作者还致力于推动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对边区的气候环境、植被地貌等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发展农业、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科学种植粮、棉、油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发了延长油田,开发了南泥湾。

说到南泥湾的开发,还有一段科学开发的故事。

1939年冬,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乐天宇(1901.1.20—1984.7.15)到延安后被分配到边区建设厅工作,成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兼职研究人员。他向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富春递交了考察森林的报告。李富春批准了乐天宇的申请报告,并指示边区财政厅对考察工作予以全力支持。

图2.乐天宇(1901.1.20-2984.7.15).jpg

乐天宇(1901.1.20—1984.7.15)


1940年6月14日—7月30日,乐天宇带领自然科学院的教员郝笑天、曹达,光华农场技术员江心,农校教员林山,农校学生王清华,组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由延安出发,经南三十里铺、华池口,由葫芦河到大麦河,由黑水寺到甘泉城,经杨家板、庙合,最后返回延安。整个过程历时47天,行程几百公里,考察了陕甘宁边区的森林自然状况和植被分布情况,带回了2 000多种植物标本,为摸清边区的自然状况提供了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事后,考察团将考察结果形成报告,上报给李富春。乐天宇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边区森林资源和可垦荒地的情况,提出了“开垦‘烂泥洼’以增产粮食”的建议。李富春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并上报给中央领导传阅。毛泽东接见了乐天宇,朱德亲自考察,并将“烂泥洼”更名为“南泥湾”。正是凭着上下齐心、艰苦奋斗的一股劲,南泥湾这块“实验田”,终于在以王震率领的359旅为代表的屯垦官兵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短短3年时间,南泥湾由昔日“烂泥洼”变成了“米粮川”“好江南”,359旅也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

新中国成立后,乐天宇任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51年,他负责筹建并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馆(遗传研究所)馆长,并于1954年被评为中国林科院一级研究员。此外,乐天宇还担任过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等职务。

1980年,乐天宇回乡自费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发挥余热,为祖国农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m17Y-hshmsti7500158.jpg

乐天宇晚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