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匠心育人]汪家望:让科普教育的“种子”在校园里破土而出

文/刘大珩

2022-01/总第310期

阅读数6


202201jxyr1-4.jpg

二十八年如一日,他扎根随州辛勤育人,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深深地植入山村孩子的心田,他就是湖北省省级骨干教师、随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新教育实验“突出贡献个人”、随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随州市青年科技创新提名奖获得者——尚市镇净明小学教师汪家望。

汪家望是在1993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他在成为一名教师后,凭借一股“勤”劲向书本学习。他反复研读专业书籍,将学到的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他始终相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有一个好成绩,更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都要精彩绝伦、如花一般绽放,要让科普教育的“种子”在乡村校园里破土而出。  


探索教育,强化团队,根植科学

汪家望自承担教职工作起,就开始探索什么是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素质提高、终端考试成绩优秀、健全人格形成”为一体的教育。也是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汪家望获得湖北省省级优质课二等奖;参加随州市第三届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所作的“三个一”教学案例获得一等奖。同年,净明小学各项社团活动火热开展起来。从此,汪家望与科普教育、科技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科技社团也应运而生。

本着对科学的崇敬,无论是带领学生做调查研究还是撰写论文,汪家望都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汪家望指导学生认真记录每一次实验活动,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点燃学生创意的火花。他鼓励学生多多动手,有想法就实践操作,因此他带领的科技探索社团生机勃勃。

经他多年努力,净明小学目前负责科教方面的教师有16名,其中校外特聘高级农艺师、气象科普专家4名,在教师队伍中占比85%以上。学校也为学生设置了许多具有科学性的特色课程,比如学校从2016年起就研发了“气象科普+农耕”种子课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特色课程,拓展师生太空种子种植与气象观测,发明创新与专利等科学探究实践特色活动。

净明小学还从2017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2020年,净明小学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环境、能源资源、安全健康、创新创意”4大领域19项活动,重点针对农村“知水善用”“节水在我身边”等开展调查体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使科普教育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


打破质疑,变革创新,科学在成长

但想要在一个乡村小学推进科技创新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不仅缺乏先进的理念、人才和资金,更大的阻碍是家长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理解,教师在引导与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面对家长的质疑,汪家望并没有急于和他们辩解,而是认真研读《看云识天气》等气象类科普著作,带领孩子们积极参与省级气象科普活动,辅导学生创作气象类科普论文30余篇,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当学生有模有样地根据云图预测当天的天气时,那些质疑的声音悄悄地消失了。

也有很多人认为科学教育的普及对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很遥远,但汪家望认为科学教育普及没有地域之分。在信息时代,城乡差距在缩小,思路决定出路。城市孩子或许在研究人工智能,而乡村孩子正在大自然里研究昆虫和植物,他们都是在做科学探究,只是研究对象不同,科学就在孩子们的身边。

2013年,汪家望辅导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一种自然捕鼠器”获得国家专利,这在小小的县城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随州市、随县科协的高度关注。随州市、随县科协给予了汪家望物资和技术上无私的帮助和指导,科普大篷车进了校园,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进了校园,科普教师和专家也向孩子们走来了,曾经只能是城里孩子见到的,而今农村的学生一样能体验到科技改变生活带来的幸福。

202201jxyr1-2.jpg

即使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净明小学也没有停下开展科普活动的脚步,学校结合疫情防控,依托现代多媒体平台,实现线上高质量科普资源和课程整合推送,线下家校融合实施科学实践探究活动。

2018年,净明小学在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获全国优秀实施学校,学校被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学校”。汪家望多次被组委会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017年7月,汪家望当选湖北省科协第九届代表。


深挖“种子”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惠及随州青少年

净明小学一直倡导“种子精神”,这是因为随州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炎帝农耕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农耕文明的创新史。炎帝创五谷,教化于人,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净明小学依托炎帝精神,融合炎帝文化,研发了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农耕课程“种子”。“种子”是生命和生命力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汪家望说:“科普教育中,我们把教师、学生当作一颗种子,精耕细作,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特点、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平台,他们才能像种子一样,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成长一点点。多学科融合,引领学生观察种子、认识种子、种植种子,通过‘读写绘、悟思创’体验种子成长的过程,感受种子的力量和精神,在实践种植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015年,汪家望在领导的支持下,建立起随州乃至全省首家学校科普教育“种子馆”,建立种植基地,研发“种子”课程,形成一套具有农村学校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硬件场馆和基地建设,让学生获得了一个主动发展探究的平台。

为了采集种子,他奔走于田间地头、荒坡野岗,脚磨出了大泡,晚间一瘸一拐地回到种子馆给采集的种子“安家”。他邀请来了尚市镇农技站农技专家严海锋,手把手地培养师生自制农家有机肥,还有针对性地编写了教材。

在此过程中,在不同的季节,汪家望还开展了“家校共建”,请当地有经验的“土专家”来校为师生作科普报告,参观科普基地考察学习。为照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汪家望将“种子”课程演变为3级课程。在小学一二年级开展“画种子”,三四年级开展“读种子”,五六年级开展“写种子”。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写、绘的能力,在种植课上,让学生观察种子、认识种子、种植种子,在此过程中,完美体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教育,更体现德育的精神内涵!

2016年,他们研发的“种子”课程被全国新教育研究院授予“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学校“种子馆”“校园气象站”被市县科协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汪家望的辛苦付出已经绽放了幸福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他的种子馆里,如今收藏各类植物种子200余种;校内“太空种子种植基地”成为农村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实训基地,辐射示范带动周边20余省市县3 000余师生来校观摩学习。

汪家望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所乡村小学,他渴望为整个随县乡村孩子带来科普的福利,为整个随县山村孩子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历次随县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他义务担任科普员,精心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五进”科普日活动,进一步推动随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科普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未来,净明小学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科普场馆硬件建设,发挥科普主阵地作用,辐射周边学校,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受益;依托科技创新工作室,普及人工智能、3D打印,加快STEM教育师资储备。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