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历史上的丝路科技]渡河穿洋说船舵

文_陈 巍

2022-04/总第313期

阅读数3

如果有人用“见风使舵”这个词形容你,那可没有什么夸奖赞美的意味。作为成语,它讽刺一个人立场不坚定,没有原则。南宋佛学著作《五灯会元》说“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恰好把两个近似意思的词同时列举出来。不过,如果我们转换成科技角度看待它,眼前却能浮现出察觉到风向、水流变化后,舵手迅速转动舵轴方向,让船完成转向,从而更好顺应环境保持航向稳定那种果决、坚毅的操作。可见它还算得上是个颇有技术含量的词语,只是不知为什么,这种对舵手娴熟技能的赞扬却演变成对不良处世风格的讽刺。

舵被古人称颂为“凌波至宝”,帮助人们与急速流动的水流搏斗,要想驾驭它并不容易。那么,作为古代船舶上重要的技术构件,船舵在世界不同地方,是如何发明和发展的呢?


以桨为舵

舵用在船上操纵和控制航向,其原理近似于鱼在水中摆动尾巴。这一点古人早有系统认识。《天工开物》里曾描述船舵又称关门棒,能够阻挡水的力量,有了它,不需要约束船头,就能让船在激流中摆正。比如要想让船向北行驶,只需要把关门棒向南扭转;想要让船向南行驶,将关门棒向北扭转即可。

古代的舵是在船出现很长时间之后才出现的,它的发明意味着船只结构已经发展到更加复杂和完整的阶段。

最初的船只能在浅水区域或离岸边不远的地方航行,可使用细长的篙推进前行或让船掉头或转向。在深水区航行的船常用桨推进。船的规模越大,需要的桨手越多。船只改变航向,可以通过船只两侧划桨速度的差异实现。对于大船来说,既要推进又要控制航向,是一项需要协调许多人共同行动的任务。

《清明上河图》汴河上带尾舵的船只.jpg

《清明上河图》汴河上带尾舵的船只

古埃及船模型尾部的转向桨.jpg

古埃及船模型尾部的转向桨


为便于船只转向,一个办法是让桨手进一步分工,少数人在船尾专司航向。这种技术在中国先秦时期或已出现。春秋末年位于东南水乡的吴越争霸期间,吴国所造战船“大翼”有棹手,即桨手50人,另有居于船尾“舳舻”的3人。这3人很可能与推进桨手互不干扰,负责操纵尾桨。从南方多地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上则能看到这种设置的实例。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