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小小音乐会——融入表现性评价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教学行动
2023-07/总第328期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其课程理念要求“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1]。但是,教师如何在真实科学课堂中实现这些要求,还有待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钟南山院士曾提到,科学教育要从使命中培养兴趣。“双减”实行前,小学成长阶段的学生,几乎每个寒(暑)假都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等填满,而这样被“规定”好的生活,似乎更是每个家长,甚至是每位学生自己心照不宣的安排。为了考试与升学,在此种焦虑心态“内卷”之下,课堂之外况且无自由选择的权力,更何况课堂之内?作为小学阶段的非考试科目,小学科学课常处于学校的边缘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为主科“让位置”。因此,要培养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作为实际执教的教师,更需要思考如何落实小学科学课程在校内的实施,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本文正是在此背景基础上,确立研究目的,即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评价驱动的项目式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在学习评价中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采用,是国际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2]。著名的评价权威理查德·斯蒂金斯认为,表现性评价是基于对展示技能的过程的观察,或基于对创造的成果的评价[3]。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定义表现性评价为“利用综合的实践作业评价学生的内容知识和程序知识,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4];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处定义表现性评价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问题答案和展示作品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
在本文的研究中,表现性评价属于项目式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故将其定义为: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规则,由完成项目的学生、班级同学与教师等多个评价主体通过被评价者展示作品或行为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判断被评价者是否达到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应有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
教学分析与设计
研究对象分析
本项目开展的对象为小学4年级学生。从年龄上看,4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0岁,处于童年期;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划分看,4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从学段看,4年级学生正处在从中低年级学段向中高年级学段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项目式学习的科学课,学习兴趣未知。
学习目标分析
小学《科学》“声音”单元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传播与声音的特性等,笔者梳理了该单元教学内容后,参照新课标,为“小小音乐会”项目式学习制订了学习目标(见表1)。
教学内容活动及资源准备
“小小音乐会”是一个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学生在项目中的任务是通过自己选择并制作不同种类的小乐器,使其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演奏简单曲目,举办一场“音乐会”。由此可见,学生将会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模仿、设计制作不同种类的乐器,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仅要作好前期相关图文视频资料的准备,更需要自己制作一些小乐器展示给学生,证明其可操作性;还需要针对每个学生小组的不同需求准备不同的材料,这就需要在课程实施前作好准备工作,保障学生材料供给。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