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名师工作室科技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探索——成都市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

文_张晓容 谢永平 徐光德 杨 波 冰 洁 满 天/成都市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

2023-10/总第331期

阅读数10

工作室领衔人

张晓容,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科技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三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长期进行中小学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究,提出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SGC & UP实践模式,出版专著3部、教程10册,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优秀项目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与人才是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明天的人才源自今天的培养,中小学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科技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打造综合素质优、教学能力强的科学教师队伍,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是摆在中小学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成都市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以专业化的集体组织,聚焦当前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将理论学习、学术探讨、教学指导等纳入同一体系,通过骨干科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引领科技教育教学改革。


名师工作室科技教育改革探索实践策略

科学组建团队,促进校间协同发展

成都市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由具备丰富科技教育经验的一线优秀科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张晓容担任主持人,以成都市各区县23名中小学优秀科技教师为骨干,以企业、科研院校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专家为补充,达成科技教育的育人共识,在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校间互助。

目标明确,功能定位 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成员拥有相同的科技教育职业认同感、职业情感和职业愿景[1]。工作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素养导向、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生涯规划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建设内容,旨在探索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研发培养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发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提升工作室成员自身职业能力的同时,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区域科技教育的作用,促进区域整体科技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

分组实践,集中教研 按照工作室成员个人的兴趣特长,成立人文调研、科学探究、创造发明、人工智能、科学影像、生态环境、拔尖培养7个工作坊,围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调查体验活动、科学影像、机器人、人工智能、高校科学营和英才计划等活动,通过分坊实践、工作室集中研讨等方式,实现校间科技教育协同发展。

专题5-1.drawio.jpg

图1 成都市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建设框架

内外关联,跨界融合 与科技馆、一线企业、科研院校合作,把校外科普资源、领域前沿、科研课程转化为适切于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跨段、跨界的科教融合,助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根据整合资源的学科综合程度和种类不同,构建学科拓展、技能实训、主题探究、个性化学术研究性学习4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重点关注对问题的设计,融入创造技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专题5-2.drawio.jpg

图2 跨界、跨段、跨校多学科融合策略框架

教育科研促进科技教育改革

工作室将科技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围绕难点热点问题,侧重实践研究,然后将解决方案、策略迅速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迭代、不断推广,从而促进工作室成员科技教育知识的丰富、技能的发展,推动科技教育关键环节的突破。

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融合实践课程 2011—2015年,为解决学生创造性与融合能力弱的问题,着力探索科技创新特长生涌现通道,工作室开展了“基于育心的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在4所学校组建科技创新试点班,创建了学科拓展、主题探究、工程技术、主题科研等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起“全员普及到个性培育”的“3+1”进阶式融合课程,形成了“学科+创造”“操作+创造”“学科+学科+创造”“学术+创新”的融合实践课程样态。

探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路径 2017年,进一步深化“3+1”课程融合实践研究,依托省级教育规划课题“STEAM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实践研究”,依据思维型教学原理和创造心理学理论[2],融入STEM课程理念,以创新思维发展为核心,借鉴STEM优秀案例[3-4],探索创造性学习方法,提炼从认知冲突到应用迁移的科普教学法,收集典型案例,探寻科技创新拔尖后备人才的成长路径。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