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浅论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学术规范

文_凌 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2-01/总第310期

阅读数13

笔者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渊源始于2002年,在摘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后,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SEF)上荣获植物学二等奖,当时的奖状一直留存至今(图1)。笔者在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于2009、2010年担任佛罗里达州的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评委。2011年博士毕业后,一直担任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评委,学科主要为生物大类中的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众所周知,美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术规范相当严谨,有近50页内容,罗列出各种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条条框框。在此,笔者并不想将成文的规定重新罗列一遍,而是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甚至与教科书有些许出入的观点。以下观点为笔者一家之言,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学术规范是否永恒不变

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追求的是科学真理,而科学真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维持不变,百年、千年甚至亿万年,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然而,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我们所要遵循的学术规范,却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可能10年、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胚胎干细胞的基因改造,在以前绝对禁忌,现在变为有条件下的允许。再举一个ISEF评审过程中的规范问题为例,ISEF为了保证公平性,一般参赛学生与评委的比例是1∶0.7。由于评委都是志愿者,所以报名的人数在逐年下降。因此,ISEF组委会不断下调评委的要求。最早的标准需要有教职,后来改为博士毕业,现在只要在读博士有导师的证明信,证明有能力参与评审即可。科研伦理、学术规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不宜用现在的学术规范评判过去的学术活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脊椎动物实验。ISEF曾经严令禁止青少年参与动物实验,而今,在ISEF搜索引擎(https://abstracts.societyforscience.org/)中搜索关键词“mice”,可以出来足足188个项目。那么青少年到底能不能涉及脊椎动物实验呢?从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角度,青少年禁止涉及动物实验操作。然而,除去明确规定不能触碰的操作,那些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日常接触的脊椎动物实验,为什么青少年不能动手操作呢?学术规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不论是青少年学生、辅导员,还是大学教授、评委,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当前主流的学术规范。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