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跨学科学习设计框架与教学要点

文_林 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2023-08/总第329期

阅读数3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简称SSI)是指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集社会性、伦理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于一体[1]。解决任何一类社会性科学议题,需要人们综合科学、经济、政治等多学科视角,经科学论证、科学建模等科学实践,以及道德推理等批判性分析,在合作协商中探寻创造性、系统性的合理方案[2]。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与研究,可贯通学校和社会场域,引发学生关注全球变暖、雾霾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现实议题,在批判、反思和实践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社会性科学议题涉及个人态度与价值取向,可使学生经历伦理道德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与碰撞,在道德推理和群体协商中发展同理心,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3]。尽管围绕某一社会性科学议题,科学取向、经济主导、社会本位、道德优先等不同立场相互交错,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本质归属是科学与技术,学生需要通过社会性科学推理、论证、建模等思维与实践提出解决方案,发展科学观念和高阶思维能力[4]。社会性科学议题也是结构不良、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概念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因此,社会性科学议题是五育并举、整合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

鉴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独特育人价值,3年来,我们与来自多省市的中小学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合作项目称之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ocio-Scientific Issues-based Learning,简称SSI-L),旨在强调与提醒学校和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这类活动时,务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借此发展学生学科核心观念与跨学科概念,培养伦理道德、科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3年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合作学校能架构基于议题的跨学科学习框架,但在付诸课堂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借鉴国际基于议题的教与学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尝试提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设计与教学的理论框架,供中小学通过基于设计的迭代循证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简称DBR)[5],进一步探索如何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设计框架

基于对社会性科学议题育人价值定位与文献研究,本文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重要概念、指向学生素养发展为三大原则[6],提出素养取向和证据驱动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设计框架,包括探索、分析、设计、评价和精致5个要素或阶段[7],具体如下。

在探索环节,首先确定一个满足社会性、科学性、开放性与伦理性的议题,议题应具有争议点并适合学生水平,使学生有内容可“议”且有能力“议”。接着围绕议题设计主驱动性问题和分解后的子驱动性问题,形成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链。最后联系课程标准,围绕相应课程标准要求与内容架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基本立意与顶层目标,设计出表征跨学科学习路径的星形图(如图1)。

专题1.drawio (1).jpg

图1 围绕“HPV疫苗”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顶层框架

在分析环节,一是进一步关联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设计整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体现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二是设计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方案,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收集学生学习中的各类数据。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