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科技名师工作室

文_高 颖/北京市第八中学

2023-10/总第331期

阅读数5

工作室领衔人

高颖,北京市第八中学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正高级教师,市级中学骨干教师,全国优秀科技教师,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学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教育协会理事,西城区中学科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长期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指导、学校科技教育组织管理和学校科技特色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工作,辅导学生获得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百余项。

中小学科技教师作为科技教育重要的实施者和落地者,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关乎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优秀科技教师在中小学科技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辐射引领区域科技教育教研等方面的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批准于2021年3月成立了由高颖主持,杜春燕等6名区域内骨干以上科技教师组成的“中学科技”名师工作室。结合科技教育工作特点和各成员校特点,在原有核心团队7人基础上又吸纳了15名区内外优秀科技教师加入团队,在2年多的工作室实践中,不断反思,丰富工作室的顶层设计,形成了适合科技教师发展的研修体系,使工作室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成为科技教师的家,不仅在西城区,而且在北京市和全国科技教育工作中都发挥了非常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构建名师工作室团结协作的价值体系

“中学科技”名师工作室是在西城区教委组织、管理和指导下,为科技教师搭建的教师教育平台。科技教师是教育体系内的特殊群体,教师专业背景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对象数量大,学生基础各异。科技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稳定的教研体系,而工作室是由主持人和多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组成的集教学、科研、培训、辐射等职能于一体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既然是一个集体组织,必然有集体的组织特性、文化属性和价值体系,在工作室成立之初,主持人就作了“聚微力而成磅礴,立志向心系远方——名师工作室研修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主题报告,就工作室的发展计划作了详细解读,与工作室成员进行深入研讨,在理念、工作目标、原则和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并形成共识。

工作室理念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发挥科技教师职业优势,遵循科技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工作室提出了“师徒相长,追求卓越”的理念。《礼记·学记》有“教学相长”的论述,意思是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把它迁移到工作室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也是适合的。工作室成员大都是各校(科技教育金鹏团、科技教育示范校)和科技馆的名师、学科骨干,年龄大都在35~45岁,在专业发展上遇到了“高原现象”,“再次成长”可能会面临诸多瓶颈,他们渴望再提升、再进步,而作为主持导师,也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的开发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具有指导力、自信力和影响力。通过师徒相长,优秀教师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得到专业提升。另外,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发展中且需要飞速发展的教育职业,是国家新的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最好落地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一批探索者、实践者和引领者,吸引和辐射更多科技教育工作者共同使工作室成为科技教育专业的学习共同体、专业成长共同体。

为科技教师培训.jpg

为科技教师培训

工作室目标

工作室的目标是“超越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每位成员借助工作室研修平台,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研修方式,使其专业水平得到更好发展,从而形成“成长自觉”。期望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凝聚科技教师团队,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在科技教育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

工作室原则

工作室原则是工作室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定,是研修活动的准绳。经过集体讨论,我们提出了“平等、共享、实践、共赢”的原则,把工作室打造成一个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追求的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人人都是主人,积极参与各项研修活动,共同创造平等和谐的学术氛围,通过聚焦课堂、同伴互助、智慧分享、合作探究,打牢教育教学基本功,提升科技教育创新能力,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于让教师在教育情境发生变化时能保持学习动力,使其在共同体中获得充分的归属感和自主发展机会;教师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开展教学观摩、合作备课、研讨协作、共同学习等活动,发挥科技教育优势,学习科学家精神,发展每位教师专长,使其生成共同愿景和目标。

工作室活动方式

为使工作室活动在教育理念引领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向着一定的目标有序进行,要开发适合工作室教师实际情况和符合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使所有研修活动课程化,凸显名师工作室研修的特色与优势,使学习共同体真正成为成长共同体。经过2年多的实践探索,工作室形成了“精神”引领课程、“理论”选读课程、“智慧”表达课程、“课例”研究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图1)。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