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深度学习为导向的科普研学课程——以“荒漠奇遇记”为例

文_胡若楠1 金子明2 戴苏云3 王西敏4(1.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3.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学校;4. 上海辰山植物园)

2024-03/总第336期

阅读数3

微信图片_20240304143437.jpg

科普研学活动往往存在“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学生在科普场馆的参观,也普遍出现“走马观花”或“碎片化学习”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促进科普研学活动的深度学习设计不足,正式和非正式科学教育资源的脱节错位。植物园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科学探究的场域,让学生在亲自观察、感知植物的过程中,学习植物学和生态学等科学知识,探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是植物学习的主阵地。为此,本研学课程以沙生植物为主题,以深度学习为设计理念,以融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为线索,开展案例设计与实践,以期提升学生在科普研学课程中的学习成效,探索科普研学课程设计模式。


案例设计与实践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实现理解性的学习、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主动的知识建构和知识转化、有效的知识迁移应用及真实问题的解决[1]。本案例以深度学习为理念指导,开展研学课程设计。

分析学习需要,诱发学习兴趣

学习需要来源于学校课程的需要、学生个体的需要,以及场馆科普深度的需要。

微信图片_20240304143503.jpg

学校课程需要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生物的多样性”主题是贯彻落实对青少年生命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在“生物的多样性”主题中,学生要能够认识到“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等重要概念[2]。对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不仅需要理解其含义,更需要挖掘“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为什么要进行分类?而对这些背后问题的追问,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对“沙生植物的形态结构”所涉及的生物学科和地理学科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发现,6—7年级《地理》涉及世界上的荒漠分布、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点,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和成因等内容;《生物学》8年级会涉及生物生存的条件,9年级会涉及植物类群、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基于此,该部分的研学课程设计可以聚焦于沙生植物所处地理、气候,沙生植物分类,沙生植物与环境的关系3个方面内容。

学生学习需要 针对271名初中生进行的关于学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61.25%的学生最想学习植物对人类的价值(如能不能吃、怎么吃等),56%的学生都希望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76.75%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因此,研学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补充了关于沙生植物的应用、形态结构特点两方面内容,并选择小组合作探究作为主要活动形式,从而建立与学生的联系,激发内在学习兴趣。

微信图片_20240304143513.jpg

植物园科普深度需要 上海辰山植物园作为物种多样、景观丰富的户外场所,为城市儿童提供了接触自然元素、丰富自然经验的机会。尽管辰山植物园举办的科普活动推出了保证知识体系性的“小植物学家训练营”系列课程,但是尚未与学校课程建立联系,难以探析是否学生可以实现正式和非正式知识的关联和迁移。因此,建立校内外成体系的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设定学习目标,形成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为此,本研学课程由浅入深、由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到创造,设定了4大学习目标。

●  通过对荒漠植物形态结构的观察、描述、比较,能够识别若干种常见沙生植物

●  通过列举、归纳世界和我国主要荒漠及其分布规律,能够说出沙生植物的分布情况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