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用人工智能设计“剧本杀”——计算机与艺术设计跨学科学习项目

文_李洁琼 朱晓晴/北京海淀凯文学校

2024-04/总第337期

阅读数3

选题背景

课程背景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议》指出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同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工具的涌现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和创造效率。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快速更迭的新时代,学习如何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创将成为学生必备的关键技能,跨学科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全面技能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的,它不仅涵盖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通过结合艺术创作与文学素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机会。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贴近真实生活的多元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在迅速获取知识的同时面临的心理和情感挑战,本课程还融入了心理疗愈元素,旨在通过艺术和文学创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通过这门融合了技术、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课程,我们希望培养出不仅技术娴熟,同时具备人文关怀和艺术感知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设计这门融合了技术、艺术和文学的跨学科课程时,双师模式的引入也对课程设计和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教师擅长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而艺术教师则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艺术创作的魅力,两位教师共同构建了这门课程的核心框架。这种双师合作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技术与艺术两个领域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还能促进学科间的知识融合,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

学情背景

本项目于国际学校高中跨年级选修课实施,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故事书写能力和排版设计的技术基础知识,同时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式学习经验。因为本项目不需要学生有编程基础,很适合对计算机有畏难情绪或者未来专业方向不打算走理工路线的学生,帮助他们看到科技与文学、艺术结合的力量,培养用科技产品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文本和画面创作中的使用方法,并综合运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全套“剧本杀”创作。在艺术设计方面,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大量创作图像、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快速体验艺术创作全流程。在心灵层面,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创作提高情感智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实现自我探索与表达,增强自我认同感。

教学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文本和图像创作,进行项目式学习,设计校园心理疗愈类“剧本杀”。基于设计思维,学生以真实生活场景为基础,以目标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分析校园问题,并用创新技术和游戏化情景解决问题。

大单元任务安排

本单元基于设计思维的基本框架,共分为4个核心主题,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任务安排见图1。

202404zt5-1a.jpg

图1 大单元任务流程图

教学准备

教师人员安排:1位计算机学科教师、1位艺术学科教师

硬件准备:每位学生1台联网电脑

授课交互工具:Macbook、PPT、Padlet、人工智能“剧本杀”项目策划书

学生项目使用工具:商量SenseChat、秒画SenseMirage、Word、PPT

教室布局:小组讨论式布局


教学实施

下方挑选了本课程中着重体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几个任务设计,供讨论交流。

人工智能文本创作

通过任务1—5,学生以3人小组为单位初步确立“剧本杀”的立意与内容,并使用“商量SenseChat”尝试与人工智能共创“剧本杀”大纲,探索与人工智能对话的基础技巧。教师将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高级的人工智能文本创作技巧。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文本创作原理和背后的技术,信息科技教师将向学生简介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基本概念,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关键分支,专注于让机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学生会了解到当下最流行的大语言模型如何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产生流畅自然的文本。相比之下,传统的“词袋”模型虽简单,但无法捕捉语言的复杂结构。随后,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剧本的各个方面,如角色深度和情节转折,以打磨出连贯且引人入胜的剧本。对于进展较快的小组,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剧本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