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专题]跨学科概念引领下的科学教学

文_杨 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叶兆宁/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2024-06/总第339期

阅读数15

2022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是我国开展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次修订从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完善,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增设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这体现了在当前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学科实践的具体要求,同时也给中小学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科学教育领域,跨学科主题并不少见,科学教育本身就是各门自然科学的综合,同时在技术与工程学习内容被融入科学教育之后,其跨学科特征更加明显。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在学习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跨学科概念,并应用于真实情境”[1]。但要想真正落实跨学科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理解跨学科概念,却也不是一件易事。


跨学科与跨学科概念

要准确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应对什么是跨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根据美国国家跨学科研究委员会2004年给出的界定:跨学科是指如果遇到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需要综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角度和技术解决,从而创造出目前学科专业划分不能达到的新知识。并指出,跨学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不同的学科相联系,即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跨学科是以问题为纽带,或以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解决实际问题[2]。可以说,跨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整合性,是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驱动了跨学科的产生。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只有具备综合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跨学科。

与跨学科理念一致,体现跨学科内涵与特征的是跨学科概念。2011—2013年期间,美国先后颁布了《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3]和《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4],对K—12科学教育进行了重新架构,提出科学教育的三个维度,即“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正式将技术与工程教育、跨学科教育融入K—12科学教育体系。在该标准中跨学科概念是指那些跨越学科界限、在科学与工程的许多领域具有解释价值的概念。包括模式;原因与结果;尺度、比例与数量;系统与系统模型;能量与物质;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7个跨学科概念[4]

在此之后,跨学科概念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同。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学习框架2030》将学生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不仅意味着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运用。其中“知识”维度包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认知知识和程序知识,并强调跨学科知识对于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越来越重要[5]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探索21世纪的STEM素养》,将STEM教育定位为跨学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STEM素养的21世纪公民。为此,该文献中对何为STEM素养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将STEM素养定义为:为实现个体的、集体的和全球性的发展期望,能够调动和有道德地使用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及技术有效参与的发展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6]。其中STEM素养的“知识”维度由“各学科领域的大概念”“贯穿STEM学科的大概念”和“STEM职业相关的技术性知识”组成,而“贯穿STEM学科的大概念”指的亦是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的教育意义

跨学科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形态或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与项目为纽带把关联的多门学科予以整合,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样态[7]。张炜等学者在对全球跨学科教育研究的特征与趋势进行分析之后,指出跨学科教育是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与学习,培养具备复合知识、高阶思维和跨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8]

跨学科教育的特点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组织管理、主体关系、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如培养目标上,跨学科教育强调思维能力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破了学科教育的束缚;组织管理上,跨学科教育基于复杂问题或项目开展学习,创设学习型社团,组织上更为灵活;主体关系上,跨学科教育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将教师和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教育内容上,跨学科教育通过聚焦于问题或项目,将相关的多个学科整合为学习内容,具有发散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教学方式上,跨学科教育往往通过对话、沟通与协作探索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为主,体现了教学方式和过程的实践性[9]

近年来,运用跨学科的方式开展教育,关注跨学科概念的学习逐渐成为共识。OECD的《学习框架2030》阐述并强调跨学科概念对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学习跨学科概念可以促进其更深层次的学习,以及知识和技能更有效的迁移;通过跨学科概念以一种相互关联的方式呈现知识,有利于反映我们所生活世界的复杂性;通过将跨学科主题嵌入现有课程,联结起不同的学科教育,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等[5]


跨学科概念有哪些?

当前,各国教育界对跨学科概念的提法各不相同。在我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概念,通过围绕13个学科核心概念的科学学习,实现对“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图1是课标中呈现的结构图。

202406zt1-1.jpg

图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结构

物质与能量

世界是物质的,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宇宙空间,都是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能量是一切运动物质的共同特性,也是各种运动的统一量度;与物质和运动相伴,能量有多样的形式,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但在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总量却保持不变[1]。物质与能量是极其重要的概念和自然规律,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才逐渐形成。

物质与能量在所有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往往与系统相结合。

追踪物质与能量在所研究系统内部及外部的转移、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系统,其实也是科学家对系统开展研究的思路之一。在系统中都存在各种类型的循环,其中也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考虑能量与物质在系统或过程中的输入、输出、流动或转移对科学研究和工程问题解决来说都非常关键。工程设计的一项主要目标就是在最大化某些类型的能量输出的同时使其他的能量输出最小化,以尽量减少完成预期任务所需的能量投入。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