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立德树人 科研管理双进 技术归队迎来科学春天 信誉卓著 承继求是精神 花甲龄再创新百岁人生

文_王渝生

2024-06/总第339期

阅读数1

202406wys1-1.jpg

戴立信(1924.11.13—2024.5.13)

戴立信(1924.11.13—2024.5.13),祖籍江苏句容,出生于北京,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9月,他随父母逃难到上海的祖父家,先后入读几所中学,1942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的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不少有机化学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爱上了有机化学。

202406wys1-2.jpg

戴立信漫画像

此后,戴立信考入沪江大学。1943年4月抵达重庆,同年9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借读化学系一年级。在浙大4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1947年从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过化验工作。1949年以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管理工作。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此他埋头研究,一发不可收,从事过金霉素的化学提取,改进了提取工艺;参与了火箭推进剂的研究,这可是极为保密的国防工程;参与了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开展了硼氢化反应的研究⋯⋯一直研究到1966年什么都干不了为止。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中、日、美三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戴立信是这次国际会议的秘书长,非常紧张忙碌,也十分兴奋满足。近百名科学家集聚北京参加讨论会(其中3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会议开得很成功,钱三强为会议题了字,当时的副总理万里还接见了会议代表。

202406wys1-3.jpg

精神矍铄的戴立信

讨论会后,戴立信在写会议总结的时候,突然沉吟起来:“我从讨论会上了解到很多国际金属有机化学界的动向和发展,我感到了很大的差距,中国必须在金属有机科研方面迎头赶上,十年的损失要弥补!”

1984年,60岁的戴立信向上级提出辞去行政职务,不再当科技处处长了,也不想当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了,重返科研第一线。这一请求在有机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戴处长要搞科研了?这可是真的?”是真的,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202406wys1-4.jpg

戴立信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10年不到的时间内接连不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

第1个是对于环氧醇的高选择性开环反应中,发展了3个试剂系统,实现了环氧化合物的高选择性甘定向开环;

第2个是结合沙普利斯环氧化方法的动力学拆分和本工作中的高选择性开环反应,从一个起始原料出发可分别用催化方法得到光学纯的四类氨基己糖;

第3个是从对称的环氧化合物去对称化开环反应中找到芳胺、芳硫醇开环的适宜条件;

第4个是发现缩硫酮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基团,且其作用较氨基更强;

第5个是实现了手性源的不对称氧钯化反应,并建立了合成手性玛琳类的合成方法;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