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历史上的丝路科技]全球视野下的茶树栽培

陈 巍

2021-04/总第301期

阅读数2

唐代诗人顾况在《茶赋》中写道:“茶能滋饭菜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由此可见茶在生活中的用处之广泛,不仅可作为食物解腥腻,同时也可作为饮品具备提神醒脑的功效。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而深远的茶文化历史。可以说茶文化早已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放眼全球,在很多其他国家,茶也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饮品。千百年来,茶树的种植不仅成为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地区重要的出口性产品,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即便是一小包香茗,也可作为一种共同嗜好,承担起连通不同文化的角色。“休对古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茶可以在供人休闲享得片刻宁静之余,进入更悠然神思的境界,因而它又可成为全世界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物。那么,从原产地中国,茶的生产是如何传遍全世界的呢?


茶在中国

在中国西南地区,科学家发现了大量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也就是茶树的祖先,因此茶树起源于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数千年来,野生茶树进化出大叶种茶树和小叶种茶树两个方向,其中小叶种茶树中与茶叶风味相关的萜烯类代谢基因和抗病相关基因的强化选择,表现得更加突出,故而中小叶种成为制作香气更加变幻多样的绿茶、乌龙茶的原料。

人类驯化茶树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在中国一直流传着神农,即炎帝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的神奇功效。在古代,茶也被称为“荼”“茗”。《尔雅·释木》就说:“檟,苦荼”。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周武王联合西南地区部落共同讨伐商纣王之时,巴蜀地区所产之茶已经被列为贡品,并有“园有芳蒻、香茗”之说。这也表明不晚于周代,我国巴蜀地区就已经开始茶树的人工栽培。西汉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也提到“武都买茶”,这也表明当时我国已出现茶叶买卖的市场,从中可以看出围绕“茶”所进行商业活动的发迹。

虽然我国茶叶种植、加工、买卖出现的时期很早,但对于茶树的种植栽培技术直到唐代以前都罕有记载,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在当时只是局限在小范围区域内的产品,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欲要传遍世界,首先传遍中国。到唐代,茶叶的种植生产发展速度迅猛,在当时全国有60多个州郡生产茶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官营”茶园,这些茶园在当时都开展人工茶树的种植,在茶树种植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唐朝人对茶树的生物特性,土壤对于种植茶树的影响,以及灌溉、排水、施肥等方面都拥有一定了解。陆羽在《茶经》中描述了“法如种瓜,三年可采”的种茶方法,同时也对茶树的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生物学特征给出阐述。韩鄂在《四时纂要》中记录说:“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斸(zhú,意为大锄)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之。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穄等。”通过韩鄂的记录,我们能看出在唐代人们对于茶树种植在光照、播种、施肥、灌溉、排水以及产量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到了宋代,人们对于茶树种植与光照的关系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认知体系。据《试茶录》记载:“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这解释了种植茶树,喜朝阳的阳光甚于夕阳。朝阳较夕阳光照更为柔和,更适合茶树的生长。茶树虽然喜阴,但是一定的光照能促进茶树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繁盛。相反,过于强烈的光照对于茶树的光合作用负面影响较大,过强和过长时间光照不利于某些物质的分泌和生成,因此不利于茶树的整体生长,会导致茶叶容易衰老,影响茶叶产量。除此之外,《大观茶论》记录:“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这也说明不同地理位置茶园对于日照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讲,高山地区茶园因为高山地区光照弱、湿气重,需要向阳而生;相反,位于平地的茶园,茶树的种植最好需要一些遮阴树,帮助抵挡部分光照以防止过度曝晒的不利影响。直到现代,江苏吴兴东山等平地茶园仍会栽培部分果树和桂花树作为遮阴树,帮助茶树成长。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专属文章,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