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10-64522026   编辑部:010-62178764   邮发代码:82-418   刊号:ISSN1671-4350   定价:16.00

[网文撷英]2024年02月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2024-02/总第335期

阅读数0

观   点

科技高中之路,如何走稳走实——依托大学开展科技教育,从课程到育人模式实现多维度突破

2024-02-04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rmtzgjyb/202402/t20240204_2111152858.html

科技高中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广泛利用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在新高考背景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上海科高)与同济大学14个院系深度合作,以贯通培养、资源共享为主旨,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逐门、逐课时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形成教学案例。一是改进苗圃计划课程,体现科技特色,凸显“信息技术、纯理科、新工科、创意设计”等方向拔尖人才培养特点;信息技术类外语为英语,纯理科、新工科、创意设计类小语种为第一外语、英语为第二外语;拓展课程优先安排科技工程创新项目、创业体验、大学先修课程。二是让上海科高学生每年都到同济大学学习生活2周,采取“跟教授、跟团队、跟项目”的方式,从高一开题到高三结题,经历最真实的科研过程,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工程动态,获得最直接的科研体验。三是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科技工程”类实验室,已建成自行车、轨道交通、汽车、航天航空、环保科技、TI图形计算等专用实验室;开设“科技工程”特色夏令营,利用暑假聘请同济大学教授来校上课,开展工程素养和信息素养培育,学生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同济智慧农场开展现代产业专题科创活动。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更是把学校搬到了“未人工智能示范区”核心区内,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和园区科研院所,实现了大学教授每周进社团、每月进课堂和院士每年进校园,使区域丰富的教育资源始终保持着对科技高中的高位引领。


教育部公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

2024-02-01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2/t20240201_2111152211.html

1月31日,教育部官网公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拟确定124个实验区、994所实验校入选。实验区公示名单共分25个协同组,实验校公示名单共分50个协同组,各组内拟入选实验区、实验校分布在东中西部。教育部将分三批启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项目,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破解难点堵点,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大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切实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标志着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并具备实践基础和优势

2024-01-26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1/t20240126_2111149085.html

自2014年成立“STEM+研究中心”以来,上海已在600多所学校实施STEM教育,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学段。通过实施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工程和建设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此外,上海还通过中高考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在考试中增加了物理、化学实验考试和跨学科案例分析。上海在教育体系建设上强调个性化,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推出的“文理学院”和“工程学院”,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设立,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别是上海在科教领域的信任。STEM教育发展既在推动全球教育变革中承担国际责任,也在促进我国全民教育,拓展国际人才网络和科技创新中提供支撑作用。



天津:10项举措助推青少年科学教育

2024-01-24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1/t20240124_2111148415.html

近日,天津市科技局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市科技局关于发挥科普资源优势助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支持举措》(以下简称为《举措》),主要包括10个方面:一是支持青少年科普资源开发,重点发挥“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题科普项目在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引导作用;二是加大科普基地培育力度,重点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相关科普基地建设;三是完善科普基地评估体系,重点推动将服务青少年科学教育成效作为基地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四是建设青少年科学探究实验室,重点支持有条件的科普基地探索建立面向青少年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特色的科普载体;五是推动科普基地集群化发展,重点推进全市科普基地特色化、专业化建设,推动基地联合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六是组织青少年科普品牌活动,重点打造“科学大咖 科普筑梦”行动,面向中小学重点推介,启迪青少年科学梦想;七是搭建科普资源对接平台,重点升级“惠玩科普”微网站功能,常态化征集、编制、发布科普基地青少年科普活动清单;八是提升网络科普传播能力,重点发挥“天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用,拓宽科普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率;九是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重点依托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十是加强青少年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畅通科普人才培养使用的方式和渠道,壮大青少年科普人才队伍。


异  域  传  真

沉浸式STEM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同

2024-01-04优睿科网站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30354

近期发表在PLOS ONE网站上的研究报告表明,真实的研究经验激发了社区大学生对STEM职业的兴趣。每年夏天,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和周边各州的社区大学生都会聚集在科罗拉多州大学博尔德校区,参加一个为期9周的沉浸式研究项目,参与感兴趣的研究,建立科学身份,做好职业准备。该研究将社区大学生与各地科学导师配对,探索环境或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问题。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研究学术论文,深入研究实地,收集和分析实验室或计算机数据,并与同行和更广泛的科学界分享他们的发现。该项目还培训学生提高沟通和写作技能,像专家一样分析科学论文和图表,并探索与STEM相关的广泛主题,包括潜在的职业选择和心理健康问题。参与项目的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的科学专业技能,还对自己的科学能力更有信心,对科学界有更强的归属感。


科学教育行动:为未来创造机会

2024-01美国科学教育协会网站

https://www.nsta.org/scaling-up-stem

诺斯罗普·格鲁曼基金会“扩充STEM计划”资助初中(6—8年级)和高中(9—12年级)教师,提供为期1年的沉浸式专业学习经历,旨在提高教师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信心和课堂卓越表现,促进STEM职业发展,提高教师对有科学知识的劳动力所需技能的理解。该项目提供了一个量身订制的方法,支持教师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以增加学生对STEM教育的兴趣、促进参与和学业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奇迹,学习如何利用STEM解决当地和全球的问题,发现进入STEM相关职业的途径。被选中参加项目的教育工作者可参加在丹佛举行的2024年NSTA全国科学教育会议,参与NSTA在线专业学习,包括各种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经验,探索高质量公平的学生学习、工程师职业和劳动力技能。教师还有机会在《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愿景下,开发课程、单元和/或项目,参与领导讨论、教师工作小组和/或专业学习,强化STEM职业意识和劳动力技能。


在课堂上取得成功的教学策略

2024-01-12 e校园新闻网站

https://www.eschoolnews.com/innovative-teaching/2024/01/12/friday-5-teaching-strategies-classroom-success/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对学习和长期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实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的成功,并有助于构建参与式课堂。不同课堂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目标和学习趋势,还需要专门的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达到预期结果。教师需要各种类型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提高其水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应考虑尝试以下几种策略:一是采取有效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把一节课或难教的概念变成励志游戏,或者用有趣的比赛教授新概念;二是细微调整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时间,让学生接触更多内容,并赋予学生自主权,实现学生的成长;三是开展差异化教学,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同时,将技术整合到课程计划中,利用课堂工具丰富教学方法,有效地触及和扩充各类学生的思维。


教师如何建立更广泛的课堂联系

2024-01-17 K12Dive网站

https://www.k12dive.com/news/connecting-students-building-rapport/704679/

师生之间的联系感和友好感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创造个人崇拜,这只是与学生建立紧密关系的第一步,帮助学生增加对教师和同龄人的信任,增加对课程的参与度。一旦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教育者就可以利用这种联系为学生提供挑战,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设定界限,让学生参与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多层支持系统,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表达积极的尊重,都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关系,进而建立信任,创造一个安全和学习支持环境。教师应建立强烈的自我意识,识别激发学生特定行为的模式,以及他们在压力下如何作出反应。最终的目标是在学生和他们的同龄人之间建立联系,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合作伙伴。


以下平台可使用同一账号密码登录,点击开始同步密码

确认